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有輿論猜測香港政治氣候令李嘉誠想撤資,亦有人認為這只是一個純粹的商業考慮。雖然李嘉誠曾多次公開他不會撤資,但有人仍估計這是李嘉誠撤資香港的第一步。不少人將出售百佳的重點放在李嘉誠與梁振英不和,但其實有很多重要問題,大家很少會注意。
被媒體忽視的百佳工人權益
首先是員工的薪酬及福利問題。百佳要求一萬名員工簽署「僱傭關係轉移同意書」,由百佳母公司屈臣氏,改為新成立的百佳香港。資方未承諾薪酬福利公積金等會否受影響下,就要員工簽署同意書。逾八成員工因擔心秋後算帳而簽下同意書,但當中有人要求取回同意書,卻未獲資方答應。
其實百佳秋後算帳的手段早有前科︰例如有員工投訴上司後,由原先的將軍澳調往青衣,員工因難忍舟車勞頓而憤然離職(註1)。工人在面對大資本下可謂完全沒有還擊之力,只能肉隨針板上,等候誠哥發落。誠哥之所以能夠隻手遮天,是因為在私有產權制度和僱佣勞動制底下,他能夠合法地獨佔生產資料;而百佳員工因沒有生產資料唯有給李嘉誠打工以賺取生活所需,因此工人完全處於被動和弱勢,在大資本面前毫無權力可言。
中資進駐並非「終極大佬」
有人擔心百佳會被中資企業例如華潤等收購,從此大量引入內地貨甚至是冒牌貨,是又一「赤化」香港的浪潮。但不妨想想無論是中資外資,只要有資本壟斷結果都是不惶多讓。例如家樂福在印尼收購Alfa超市的30座店舖後,強迫供應商專門向家樂福供貨,造成獨市,以此控制市場價格(註2)。又例如沃爾瑪在美國因為時薪過低而引發示威(註3)。因此外資企業壟斷市場以達致價格操控和剝削員工的問題仍然存在,原因是大企業所運用利潤最大化的市場邏輯。
超市霸權的來源
超市壟斷的後果就是超市霸權,而我們每天都在承受著超市霸權所帶來的惡果——貨品種類越來越少、日用品價格越來越高等等。大型超市會向供應商施加壓力,迫使供應商向小商戶跟據他的「建議零售價」售賣貨品。加上百佳可以利用其母公司長實的地產商優勢,佔盡良好地理位置的同時瘋狂加租迫走附近的小商戶,因此市民被迫要在很多情況下要到百佳以較高的價錢購買日用品;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生存命脈原來一直被人控制著,想起來怎能不汗顏。看到這裏大家終於明白百佳的一句宣傳口號「差額現金雙倍奉還」的真義了 : 超市把市場價格牢牢控制,人家又怎會比你更低價呢?
公營化超市的想象
企業在私有產權制度下仍會以利潤最大化的邏輯去調節價格,市民的生存仍然需要受到市場的波動所影響。一些生活的必須品,就如食水一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實在是無理由交由市場去主宰大眾的生死。如果超市公營化,就能確保市民合理的生活成本,可是這類討論卻鮮有出現在主流媒體的討論中。試想像一下,如果公立醫院瘋狂加價,市民都還可以出來抗議表達不滿以向公立醫院施加壓力;但如果是私立醫院,由於價格交由市場決定,市民的議價能力相對弱很多。同理,如果當公營超市瘋狂加價,我們比較容易出來向超市施加壓力,重掌生活成本的權力。
結語
如果我們只將矛頭指向李嘉誠或中資企業了事,就會看不到很多真正重要的問題。當中百佳員工的情況就常被忽略,而且其實無論誰入主百佳,超市霸權仍會持續影響我們生活。仔細一想其實相當變態: 原來你的生活成本是可以因為企業需要利潤最大化而隨便提高,人的生存狀態是可以被大資本如此赤裸裸的控制著,而問題的癥結在於私有制和市場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因此如果不思考其他可能性,我們的生活只會繼續被大財團宰制。
註1︰《蘋果日報》,2006年4月13日,<工會接獲投訴員工遭遠距離調舖 百佳被斥出陰招迫辭職>
註2︰《印尼星洲日報》,2009年11月6日,<被控壟斷零售業‧家樂福罪名成立>
註3︰《法新社》,2012年11月23日,<剝削員工 美民眾抗議沃爾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