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左翼風情畫】Taxi Driver



文︰雞


太多原因令人趕不上尾班車,而怎樣在深宵歸家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家住深水埗的我比較幸運,只要乘無處不在的旺角紅van,加上一程幾乎不跳錶的的士,總共不過四十元的車費便能穩妥回家。


的士司機不太喜歡短程客,故每次告訴司機目的地時,總有點不自在、特別留意司機的反應,因知道他在的士站守候個多小時(甚至更多)換來的只是拘拘二十元,比最低工資還要少。有次終於按捺不住問司機對短程客的看法,他望一望倒後鏡,苦笑回答:「有咩睇法丫,做呢行,邊估到咁多!」


X X X


的士司機算不上最貧困的一群,但油費飆升、租車費用不菲(三至四百元一天),加上飄忽的收入,不安定的狀態足以令他們飽受壓力。未必每個司機都那麼豁達,生活煎熬下,想多賺幾十元而故意繞圈子,很難說是純然的貪念使然。我們未必需要合理化這種另類行騙,但或許可以嘗試理解和還原「貪念」背後的面孔。


讀過高考經濟學的,多少也對的士收費有認識,明白制度很大程度決定人的行為。例如:若果的士收費由按距離轉為按時間收費的,那的士司機會較少繞圈子,轉而傾向駛得愈慢愈好。


但這裡想提出的,是另一種制度性的理解。如果香港的財富分配較平均、醫療和退保生活等保障較完善、住屋問題解決,司機有穩定的生計,大概不需再靠繞圈多賺別人錢吧,還是香港司機天生特別貪心的DNA?這強調的是生活改善帶來的轉變,而非指繞圈情況會完全消失。再進一步,當人們嚮往北歐各國天堂般的生活和人情味、並以之對照和批評香港時,我們也無法忽略香港鼓勵競爭、以低稅和自由市場為傲等經濟制度在背後的作用。


本質上從沒有誰比誰黑心,「貪念」或缺乏人情味的香港只是這制度下其中一些體現,而香港呈現的正是這種制度的極致,通常我們把它總的命名為──資本主義。


【左翼風情畫】累人的自介。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十月上 國際] 魁北克:罷課不只是罷課而已

文:勾刀

自三月開始,魁北克學生持續罷課五個月,透過靜坐,堵路,遊行抗議政府計劃將大學學費大幅調高82%。除了參與人數和持續的時間驚人外,是次運動令人矚目之處,在於學生意識到加學費並非單一議題,而是政府在確保大財團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逐步陰乾公共開支的第一步。若今次加學費成功,往後政府必會得寸進尺,削減醫療,幼兒,退休等各種公共服務,嚴重影響每一個市民的生活。學生因而不斷爭取工會支持,超過四十萬市民更不理政府頒布的禁止集會發令參與遊行,是加拿大史上最多人參與的抗爭。政府最終與九月宣布撤銷計劃,罷課才告一段落。

有關透過這次罷課反思近期的反國教抗爭,我們將於《中大學生報》十月號進一步探討。



[十月上 國際] 明咗你就會知有幾變態既QE3

文:蕭

九月十三日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終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計劃,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QE3。
容我先介紹甚麼是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首先,聯儲局是美國的發鈔銀行,它說要發多少就發多少。而所謂量化寬鬆,即聯儲局憑空向各間商業銀行大量購買美國短期債券(Treasury bill)。說穿了,QE就是聯儲局無中生有地變出美元,然後將美元灌入美國經濟裡面。QE後面1,2,3的數字都只代表其輪次,無論第幾輪也好,QE的原理也是一樣的。

為甚麼聯儲局要這樣做呢?因為當前美國經濟疲弱,美國的銀行擔心發出貸款後收不回來,只讓錢存起來不動,結果投資者借不到錢,美國經濟的投資就少了,經濟發展停頓。

一般來說,聯儲局可以減低利率吸引銀行貸款,因為這意味銀行從聯儲局拿錢的成本更低,銀行便更願意貸款。可是,現在利率已經接近0,但銀行的信心仍未足夠,聯儲局只好用QE重建銀行的信心。

聯儲局會先從銀行手上購買大量國債,使銀行有更多資金。當銀行的資金多了,那麼銀行就會願意貸款給各公司、市民,繼而推動整個美國經濟發展。伯南克不斷強調QE是為了減低失業率,其原理也是如此,因為借貸多了,投資也會增加,那麼就業人數也會上升。

一方面因為全世界都相信美國的經濟實力,都覺得美國未來可以還債,所以聯儲局才會夠膽「印銀紙」。另一方面,大家不信也不行,要是作為世界標準的美元崩潰,全世界都會冚家鏟。
QE的不負責任之處在於,美國印銀紙使貨幣供應量更多,美國便會貶值。在香港,美元與港幣掛勾,當美元貶值變相港元也貶值,那就會引發更大幅度的通貨膨脹。不久以後,大家就會發現柴米油鹽通通都貴了,因為港元不值錢了。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變態之處:當一個國家有錢,佢就大撚哂。美國聯儲局要印鈔就印鈔,大家都要谷住聽佢支笛。我們連聲都未出,就要受到無緣無故的通脹影響,這豈不荒謬?

另一方面,今次QE3又叫「無限期QE」,因為聯儲局會每月購債400億直至它們覺得要停為止。當市場每月都多400億,這400億有可能會流入香港,進一步推高香港如火如荼的樓市。看看樓市,梁十招、港人港地剛剛出台已經通通失效。QE3剛推出一周樓市已經升了1.5%,而由年初到今天更累升近18%,每月我們看見報紙財經版都反覆地說甚麼效應、甚麼單位呎價又再創新高。他媽的,香港政府既擔心樓市泡沫,但又不願意損害樓市,最終就甚麼都做不了。

在未來,劏房問題會更加嚴重,因為人工增幅永遠追不上樓市增幅,而窮人的租房開銷只會更大,再加上通脹,而窮人只會更加窮,一齊含撚。

不要以為這就跟大學生無關,若干年後大家都要進入勞動市場,都要飽受物價飛騰、樓價高企的惡果折磨。讓我們及早面對現實,以及想辦法改變它。
明咗你就會知有幾變態既QE3

[十月上 本地] 科大外判工欠薪 反外判火頭處處

文︰雞

9月26日,約三十名科技大學商學院大樓的外判建築工人在科大南閘罷工,追討自八月起,近兩個月的欠薪。他們一度坐在馬路上,希望迫使校方和外判商回應他們的訴求。

資方與工人展開了多次談判。期間,工人們達成協議,共同進退,只要一位工人拒絕資方的條件,便不會跟資方妥協。這使資方難以逐一聯絡和以個別的妥協方案分化工人,讓工人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增加。

翌日,科大反外判關注組和中大反外判戰線的同學也現了現場聲援工友。最後工人與資方達成共識,資方將補發八月份的薪金,而九月的工資將在十月上旬發放。另外,工人更成功爭取在十月初親身拿工資當天為有薪日,以作為他們當天親身到場拎支票的補償。

外判商推卸責任、拖欠薪金情況常見。各大專院校亦當然無一倖免外判的風潮,譬如說在今年暑假,科大也嘗試外判學生事務處的工友,而中大亦嘗試快刀斬亂麻,想外判圖書館的清潔工。

雖然這次事件得以解決,但同一工場內的電燈工人也有類似的拖欠薪金事件,尚未追討成功。外判火頭處處,不能掉以輕心,而要令反外判運動繼續走下去,工友的確是十分需要同學的支援。

[十月上 本地] 外傭加薪合情合理 壓迫源於大資本家

文︰雞

九月中,政府宣佈調高外傭最低薪酬,由3740元增加180元至3920元,升幅為4.8%。這是外傭薪金繼2009年和2010年凍薪後,連續兩年加薪。另外,對不提供膳食的僱主,每月給予外傭的膳食津貼亦增加100元至875元,即每日約有30元。外傭團體抱怨加幅不足以應付通脹,另一邊箱亦不乏加幅過多的聲音。

在思考這問題前,不妨先把國族的差異放到一邊。試想有一份工作,要隨傳隨到、受氣卻不能反抗、睡在狹小的空間、全天候準備工作、可能每天只有29元應付三餐,薪金卻不足4000元,你會接下這工作,或者覺得這只是easy job嗎?大抵不會,因為要求根本不合理。但為甚麼當接下工作的人的國藉換成菲律賓或印尼時,事情就變得那麼理所當然?是因為那些國家的人比較低賤嗎?

再說下去,形容31萬外傭是香港經濟的支柱絕不過份。她們的家務勞動釋放大量本地的勞動人口,從而獲得的經濟成果,外傭功不可沒,應該分一杯羹。

有人可能反駁說:香港的中產生活已非常拮据,一方面要養家,另一方面背負供樓的重擔,根本無法應付請外傭的開支。這種講法預設了地產霸權下的高樓價無法改變,硬要節省開支的話,唯有向外傭開刀。調過頭來說,難道令外傭低薪工作和香港人出賣數十年光陰、淪為樓奴的,不正是背後的大資本家集團嗎?要真正的改變,除了要跳出外傭和香港人的對立外,還要把矛頭指向真正的敵人。

[左翼雙周] 十月上目錄

本地


到底是地產剝削,還是深港融合?——評新界東北發展

外傭加薪合情合理  壓迫源於大資本家

科大外判工欠薪 反外判火頭處處

國際


[十月上 本地] 到底是地產剝削,還是深港融合?——評新界東北發展

文:覃俊基

新界東北:一場發展的噩夢


如果你還不知道新界東北的事,那麼就真的是時候要知道了。

在新界東北部,香港政府現正進行大規模收地。牽涉的地方有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及打鼓嶺,共佔地787公頃——比整個油尖旺還要大。收地的目的,依據政府的說法,是要發展新市鎮,興建多些房屋,好解決香港嚴重的住屋問題。

發展、住屋,都是漂亮的言詞,卻是掩蓋了太多。收地發展,就是意味著有大量的人要從家中被趕出來,在各項市區重建之中,我們已經見過這些情境無數次。市民都最後都會「自願」遷出,也會得到「合理」的「賠償」。但他們既有的生活,都是無法繼續下去了。對於不少村民來說,這不單是自住的問題,也是生活方式的問題。在這個發展規劃中,近有三百公頃農地受到影響,摧毀近兩成本地有機農田。

好吧,如果發展真正能使大部份市民受惠,或許我們還可以咬咬牙忍了。但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其中撥作興建住宅的土地,近八成是興建私人低密度住宅,換言之又是貴到我們退休也供不完的無底深潭。在香港,唯有公屋才是讓普遍打工仔女負擔得起的房屋,但在這個宏大的發展計劃之中,公屋這些沒甚麼錢賺的項目,當然幾近缺席了。

簡而言之,政府宣佈發展新界東北,地產商收地,將原來的居民趕走,興建大量的豪宅。賺錢的是地產商,受苦的則是市民。趕人收地賺大錢,就如各項的市區重建一樣,這是香港地產霸權的再一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的老套路

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老套路了。從實際歷史來說,英國十五至七世紀的圈地運動也大體是這樣:將農民從原來的土地中趕出來,給地主與新興資本家「發展土地」。如果說那是還是君主與貴族的意志,那麼在十八世紀的「議會圈地」(parliamentary enclosure)則盡顯大資本家的意志那怕在議會制下也同樣得到宣示。當時圈地法案的確立,也是趕人收地賺大錢。從意識形態來說,提倡私有產權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便首先提出了將土地私有化,是用以改善土地使用,而改善(Improve)的意思,不是為指使用者的福址,而是指交換價值,亦即利潤(Profit)。所以,美國印第安原住民是沒有資格霸佔著土地,殖民者「拿回」土地用作「改善」是沒問題的。

換言之,一切都以利益之名。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邏輯,種種的價值,無論是居民需要,還是農耕生活的追求,或環境保育,通通都要讓開。以往在歐州美國是這樣,現在在香港也是如此。

反對深港融合?

但觀乎現有反新界東北的論述,最著重、最顯眼的卻非是港式資本主義,地產霸權的剝削,而是所謂的「深港融合」。其中提到三點。第一,是次發展有大量的交通基建,方便與深圳的聯繫;第二是上述提到的大量豪宅,正是給內地富豪炒家而建,從此大量內地人口可以在港居住;簡而言之,是次的發展計劃,最後目的是打破深圳與香港的邊界,成就「深港同城化」以至「一體化」。換句造說,這不單是一項經濟發展,更是一項政治策略,而最終將會導致「一國兩制」的崩潰,香港市民的利益將會受到嚴重損害。

這種訴諸恐共情緒,防衛式的說法,實有大量的市場。由報章社論到示威牌,均見到「保持一國兩制」、「守衛香港」的說法。然則,這又是否真正對準問題的核心?

融合論述的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要說明,「融合」的定義其實相當模糊。現下的發展,並不是真的要將深港二地的政治一體化,而是某種有利兩地資本的經濟緊密合作。我們真正反對的,是這種不顧低層人民利益的「融合」,而不是「融合」本身——比如說,單單多建道路,以利兩地人民郊通本身,又有甚麼問題?如果兩地的經貿合作,真的能使人民受惠(比如說建立多些由人民自主規劃的市集,能使兩地貨品流通),這樣的融合,原則上我們為甚麼要反對?

第二,就算是次發展不是「融合」,比如說真的如某些人所言的「港人港地」,名義上將大陸人、外國人排拒出去,問題又是否不存在了?誠然,港人港地會一定程度阻礙炒賣,但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在市場底下的炒作。說到底,難道香港自己沒有炒家嗎?內地人外國人不能在港成立公司炒賣嗎?問題是地域上的內地人外國人,還是市場炒賣本身?

第三,保持「一國兩制」可謂是雙面刃,一方面,香港那怕在政治保守,與現下中共政權還是有相當的距離——某些基本自由保障還是有的。恐懼「融合」、恐懼中共也是絕對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在說我們要「守衛香港」、「保持一國兩制」的時候,卻太過容易合理化現下香港的政治經濟制度。現下的樓價高企,新界東北發展,還有以上提到的各項市區重建,還有領匯等等,不正正就是在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結果嗎?

結語:認清問題根源,莫使排外加劇

將這些問題說明清楚,不是要為拗而拗,更不是要找碴,而是想弄清問題的根本,莫使我們作出出路的錯判。如果只要是排拒大陸便可以,那麼「港人港地」就自然成為解決方法了吧?但如上所述,根本問題在於透過「自由市場」供應房屋的方式,就是香港地產商在壓榨我們的手法。那怕沒有甚麼「融合」,趕人收地,仍然在香港不同的地方發生。

宏觀一點說,這種「反融合」的論述,就如某些本土論述一樣,高舉起香港作防衛,鼓動恐共情緒的做法,卻是模糊了其實香港內部同樣充斥著資本主義的剝削,階級的分野就在香港本身之中;另一方面,此種地域性的論述(香港 vs.大陸),則容易使別人將中國共產黨與大陸人民同化起來,一併排拒。在新界東北的示威中,筆者每每聽到一些極其難聽的排外口號。這些並不是偶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