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 星期日

[副刊] 左圖左勢、左翼日記




七月一日

左翼藥劑師之強戰回歸,經歷實習生活果然即刻變成左頹廢藥劑師,勞動異化果然係唔講得少!

不過佢遙身一變就要馬上變成進擊的藥劑師啦,事關佢仲有成差唔多半本資本論要睇,呢段唔駛番工既日子佢一定非常充實,嘿嘿……

[副刊] 左翼語錄


“The power of modern state is merely a device for administering the common affairs of the whole bourgeois class”

                                               “-Karl Marx, Communist Manifesto”






在香港,很多人總是把民生議題全歸咎於政治管治問題,是梁振英的錯,或是阿爺的錯。但比如說現在樓價極高,當下政府固然要負上責任,但一眾大地產商莫非沒有在背後呼風喚雨?現下香港的狀況,正是官商共謀,維持統治階級利益的結果。只將矛頭指向政府,實在是有失偏頗。

統治階級之中,自然也有陣營之分(比如說唐營梁營),就像不同的地產商,也有利益上的衝突。然而,政府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平衡不同統治集團的利益,壓榨普羅大眾。所以,我們或許會見到唐梁互爭,但他們的階級立場卻不會大異。比如說,相對於唐,梁在競選前說要大量興建公屋,但為何後來又改弦易轍?因為發展公共房屋是會大大影響地產資本的利益。

所以,我們在抗議梁振英與中共禍港之餘,必須明白真正的敵人是整個資產階級。真正致使香港人苦不堪言的,是整個政治經濟制度。要扭轉現況,絕不只是爭取普選那麼簡單。

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國際] 英國留學生和打工仔留意,全民醫保要向你徵費!



文:寶


七月三日,英國衛生大臣傑裏米.亨特(Jeremy Hunt)宣佈,全民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下稱NHS)將不會再為新來英國的非歐洲公民提供免費服務。當政策實施後,NHS隨即會向移民工和留學生每年收取最少200鎊的醫療服務費用,為期五年。另外,沒有歐洲國家國籍的遊客也不能再免費使用普通科醫生服務。


政府指,對他們開徵收費的目的,是爲了開源節流。不過,政府之所以要開源節流,是因為保守黨要為金融危機後的銀行機構「填氹」。因此,他們當選後就一直奉行緊縮政策,削減各福利部門的開支。即使如亨特所言,收取外地遊客醫藥費可增加收入達1200萬,這個數字與政府要節省的成本開支200億相比,也只屬九牛一毛。


不難想像,自削減醫療開支以來,現在NHS的質素與成立初期相比,已大打折扣。二戰後,當時工黨的競選宣言表明:「所有人都應該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而錢不應是接受最好治療的通行証。」結果工黨成功當選後就立刻實行NHS,實行全面的公營醫療保障,為英國人稱道至今,卻沒有像香港人般認為公營就等於沒有效率。


在經濟危機的時期,政府借用排外情緒來製造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偽對立,是右派政黨常用的技倆。現在英國政府向外地人大幅徵收醫療費用,亦只不過是排外政策的一種。這項措施一旦落實,對外地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事實上,外地人與本地人同樣都為社會作出貢獻,但卻無法分享到福利,這並不公平。若果要解決成本開支的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坐擁大部份資源的富豪徵稅,而不是向外地人開刀。

[國際]埃及亂局與新自由主義


文︰Joseph

七月四日,埃及軍方正式介入「二次革命」,將埃及史上首位民選總統穆爾西罷黜,改派最高憲法法院院長曼蘇爾為臨時政府代總統。事件旋即引起伊斯蘭教政黨—穆斯林兄弟會的強烈反響。他們連日來號召穆爾西的支持者上街示威,最終演發成暴力衝突,至今己有超過九十人在動亂中喪生。

鑑於衝突雙方的背景,外界普遍將事件歸類成保守回教勢力跟世俗力量之間的鬥爭。大部份評論都將是次亂局的成因歸咎於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激進回教勢力;指責他們過分嚴格實行伊斯蘭教教義,肆意篡改憲法條例,惹起擁護民主制度的「世俗力量」的不滿,令事件一發不可收拾。彷彿,宗教問題就是現時埃及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

的確,宗教是問題的其一個構成元素,但經濟的面向亦不容忽視:穆爾西上場後,國內民生依舊未有改善,不僅失業率升至13.2%。與此同時,物價上漲率亦因政府新實施的外匯管理政策而大幅提升至18%,國內的經濟情況可謂已經去到一個臨界點。

本來,穆爾西是希望透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貨款來壓制問題惡化,但是由於IMF的借貸條款要求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及放鬆價格管制,借貸計劃根本得不了民眾支持。無計可施下,埃及的問題只能一天一天深化下去,終於使得民眾再次走上街頭,爆發出「二次革命」。

也許有人會問:埃及在「一次革命」後已經換了總統、得了民主,為何經濟依然全無起息?這恐怕要歸咎於埃及一直所奉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

由八十年代開始,埃及在總統穆巴拉克的推動下開展了新自由主義道路。這種經濟政策雖然使埃及國內的人均生產(GDP)有顯著增長,但卻導致社會的階級矛盾日漸深化。面臨不住提高的生產率及顯性通貨膨漲,工人的實際工資不升反跌,平均每周工時更長達48小時。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問題驅使工人站出來反抗統治階級。零四至一零年間,全國發生超過三千宗勞工運動。最終,在一一年糧食價格急速上漲的壓力下,埃及的勞工階層聯合一眾被剝削者發動了「一次革命」,在軍方配合下將穆巴拉克政府正式拉倒。

可悲的是,這場革命並未有改變新自由主義的架構,國內的勞工政策及社會福利仍未有改善。罷工行動依舊常見,而糧食價格(主要是麵包)過高的問題亦始終見不了出路。隨住階級矛盾再度深化,人民終於意識到穆巴拉克與穆爾西在經濟政策上根本是一脈相承。「二次革命」,無疑是受此等經濟問題催化。

縱觀埃及經濟,其實就是掉進了一個新自由主義的陷阱之中。倘不跳出這個發展格局,今回的「革命」,恐怕跟頭一遭無太大分別,都是一張空頭支票。

[本地] 東北規劃新方案 更現階級矛盾


文︰Kenef


政府近日推出新界東北發展修訂方案,雖然暫時擱置了打鼓嶺/坪輋的發展,但在古洞北和粉嶺北興建新市鎮勢在必行。當中最爭議之處,莫過於以下三點:


一.「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政府規劃為屬「私人發展」的土地,現時擁有該地業權的地主只要補地價就可原址發展,而多塊被劃作私人發展的地皮則「碰巧」由恆地和新世界等發展商持有,惹官商勾結疑雲。


二.古洞北發展區一街之隔,便是高球場和行政長官別墅。政府寧剷平千多戶農民的家園,也不願收回高球場發展新市鎮。


三.日前,政府更被揭發為村民準備的所謂復耕地早已被地產商收購圍起,不消說不遷不拆,連能否復耕也成問題。


整個東北發展計劃,其實又是明擺著益地產商的大計。政府容許地產商興建幾萬個私樓單位,社會固然有所得益,如有助「經濟發展」、增加房屋供應等,但最終賺大錢的大贏家都是地產商,最後捱貴樓的都是市民。新界東北的發展計劃正好體現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在私有制下能被資本家壟斷並且囤積來謀利。即使政府不如此赤裸地「益商家」,大塊大塊的土地也早是資本家的囊中物,他們只是靜待政府拍板發展,帶來交通社區等配套令他們能再多賺一筆。當前的新界東北遠遠不是獨裁政府充公土地搞「土改」,至少是官商合謀,而規劃中私人發展土地的位置分佈,更清楚表明政府如何配合資本共舞。


新方案亦提高了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六比四,梁振英更發話指八十後十年後可住在新界東北。事實是新方案中增加的「公營房屋」,主要是增加居屋。政府發展時經常標榜「公營房屋」的比例有多高,卻掩蓋了一個事實:公屋和居屋完全是兩碼子的事。舉個例,去年的新居屋綠悠雅苑,最便宜也要二三百萬,對每月拿萬多元的青年朋友或者大學生而言,甚至儲首期都是遙不可及。政府不大量增建公屋,根本無助解決住屋問題。


資本為求利潤,不惜犧牲廣大市民住屋需要、犧牲農民原有生活方式,新界東北發展正是階級矛盾的展現。

[本地] 名校轉直 基層出局



文︰Joseph


直資計劃自九一年出爐以來,一直備受爭議;然而仍有不少學校主動參與計劃。而在過去半年,更有不少傳統名校如協恩、 聖士提反等表示打算「轉直」。有支持者認為計劃可保障學校素質;反對者則指責「轉直」會減少貧苦學生入讀名校的機會。

首先我們要了解何謂「直資」。「直資」就是學校脫離政府的全面津貼範疇,改為接受按收生人數提供的有限資助,讓其可以避開統一派位,以自行制定收費水平及入學要求。

由於缺少政府資助,直資學校自然需要提升學費以保收入。截至2012/2013學年,全港收費為二萬元以上的直資學校已增至三十四間。也可以預計,「轉直名校」因自身的叫價能力,學費將不止二萬元,基層學生實難以支付。

當然,校方不是蠢人,它們也深知基層中有成績優異的學生。故此,直資學校大多有提供奬學金予貧苦學生,以盡可能吸引精英。誠然,奬學金對補貼學費有一定作用,但整體來說,學費對基層學生的負擔依然沉重,而入讀名校的基層學生始終為少數。

另一方面,由於直資學校可以自行決定收生條件,許多成績以外的因素便被納入收生門檻之中。例如當兩個成績相等的學生作比較時,學校很自然會按學生的課外活動表現、家庭背景甚至人際關係網等作為參考標準。對比基層家庭的學生,經濟條件較優厚的學生在這些方面將無疑穩佔上峰,因而接受較好教育的機會也遠高於基層學生。

教育,從來就是文明社會的公民權利。不論是任何階級的人,都應有權在公平的平台下爭取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條件。明顯地,「轉直」就是嚴重違反此項原則,它大大剝削了基層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並將貧富待遇差距拉闊,讓富人子女的地位不斷世襲。

[左論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寬敞戶政策

文︰Edward

在今年6月,房屋署更新了「優先處理寬敞戶」(註1)的居住面積,下表是最新的數字,1人的數字由原先的34平方米變為30平方米(註2)。「優先處理寬敞戶」需要搬往較細的單位,房署會給予他們3次配額機會,若3次也不能成功配額,他們的公屋租住權會被沒收。



話搬就搬咁簡單?

新政策將會在10月實施,政府估計未來3年內將有7500個家庭受影響。房署稱這是善用資源的做法,可以騰出更多大單位予擠迫戶,及紓緩輪候冊等候情況。
善用資源的說法很具說服力,但是否單單大房換細房這麼簡單呢?

首先是錢的問題,搬屋動輒要幾千元,而房署對於非自願搬遷者不會提供資助,幾千元對基層市民可能為數不少。其次,因為家人離世而成為寬敞戶者,要被迫遷離載滿親人記憶的家。再者,雖則房署聲稱會盡量讓搬遷者保留原區遷移,但這並非必然。若果搬到老遠,他們要重新建立社區網絡和適應當地生活,這無疑是殘酷的。

誰定的標準?

房署訂立的標準是否合理呢?一人住多過25平方米是否合理呢?我們對住屋的想像被香港的居住情況牢牢地限制著。我們平時習慣在細小的房間居住,才覺得一人25平方米很合理是否合理或許各人有不同標準,但放在寬敞戶的情況,他們遠非一人獨霸100平方米那麼誇張,是否因為家庭成員變動令住戶享用的平均空間增加少許,就要趕盡殺絕呢?這顯然是需要討論的。不過現實是一切由政府訂下,我們無法參與討論。

管小不管大

有人認為在資源匱乏下迫走寬敞戶,以騰出更多單位亦是無何奈何。但是我們看看房屋分配的成效,就發覺這個說法的說服力不大。在133月底已登記的公屋輪候個案約23萬宗,而現在政府的公屋興建量僅為15千間。若要完全解決23萬宗個案,以這個數字就需要16年時間,更何況輪候的人數只會不斷上升。房署扭盡六壬僅能收回7500個單位,成效甚微。公屋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不願增加興建量,而非那雞毛蒜皮的寬敞戶。

精神分裂的房署

我們亦不要忽略房署這個打手角色。從97年起算,截至今年3月底,房署將12萬公屋單位以「租者置其屋」的名義出售,這些公屋就此白白流失到私人市場。另一方面,房署亦將用來建公屋的地皮出售給地產商,近年因賣地而流失的公屋地皮,至少超過十頃,約足夠興建1間公屋。

房署聲稱公屋資源必須留給「有需要人士」,為申請者設下重重關卡,大力打擊濫用資源的住戶,但轉頭就將珍貴的資源拱手送出,可見房署是多麼虛偽。房署將矛頭因而指向「濫用資源」的住戶,只是將他們妖魔化,以圖掩飾興建量不足。要解決房屋問題,唯有大量興建公屋才是正途。

1
一個家庭若果家庭成員變動,例如遷出、死亡等,導致餘下的成員的平均居住面積超過標準,那麼這家庭就成為了寬敞戶。「優先處理寬敞戶」是較為嚴重的寬敞戶而被房署優先處理。

2

1平方米大約等於10呎。為方便起見,下文將會以平米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