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青春可人的 中大左翼學會 榮譽會員
我已經記不起由多少個月前開始,我會在任何場合一次又一次地跟朋友談起東非的飢荒情況。我說了又說,好像說得太多,有些朋友覺得有點煩厭便跟我抱怨:「呀,你又講喇。」是的,我又講了,可是我還要繼續講下去,誰叫大家都不管東非人民的死難?現在呈現我們面前的是數以千萬計、無端白事就可能要餓死的人,我們沒有甚麼理由可以袖手旁觀。
又是非洲
聯合國早在六月中已經宣佈了東非正發生六十年一遇的大旱災,在東非主要三國肯雅、埃賽俄比亞及索馬里裡,有整整1300萬人即將面臨飢荒。索馬里南部是今次飢荒的重災區,聯合國在九月頭已經明言,如果索馬里得不到援助,那麼未來4個月來餓死的人數將會超過75萬人。
對,是整整75萬人。
如果我們還有半點記憶,對上一次聯合國宣佈「飢荒」兩字已經是4分1世紀前的事。1984至85年間,埃塞俄比亞發生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大飢荒。按照聯合國的數字統計,僅僅在一年之間,受災人數超過八百萬,死亡人數則超過一百萬人。光看見這些在維基百科都能隨便找到的歷史都已經讓人震顫,不妨想想今次東非的處境又會是何等嚴峻?
東非之角:
索馬里、埃賽俄比亞、肯雅
在此必須先簡介東非三個主要受災國家──三個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的背景,我們才能獲得一個對理解這次飢荒更全面的圖像。
索馬里是受災最嚴重的國家,同時亦是最難進行救援行動的國家。顯而易見,我們一想起索馬里都會聯想起海盜、內戰、炸彈襲擊……事實上,從91年開始,索馬里就再沒有一個具認受性的政府出現,索馬里已經變成了一個軍閥割據之地。09年,索馬里又爆發了一場新的內戰,對戰雙方分別是由歐美及非洲聯盟支持的過渡政府,以及由當地伊斯蘭及部落勢力組成的青年黨(al-Shabaab)。今次大飢荒更將本來已經糟糕的局勢推至地獄,佔據索馬里南部的青年黨拒絕讓聯合國救援部隊進入,使救援變得不可能,結果越來越多索馬里災民逃難到鄰國肯雅及埃賽俄比亞,現今在肯雅達達布(Dadaab)地區的難民營已經容納超過50萬人,情況仍在惡化。
埃賽俄比亞的政局相對來說是穩定的。10年埃國舉行了全國議會大選,雖然選舉被指責涉及暴力、舞弊、貪污等,可是整體來說衝突只是零星碎落的,並不威脅整個政局。另一方面,埃國仍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業佔其GDP超過40%,她是非洲第二大栗米生產國,也是在世界上的大型咖啡生產國。這次大旱嚴重打擊了埃國的畜牧業及農作物生產,但還好早在4月埃國政府已經察覺旱災的打擊,並開始提供食物援助,可是埃國緊急糧食儲備從8月初開始已經宣佈即將耗盡,情況不容樂觀。
肯雅從02年開始已經是一個總統制的代議民主國家,政局也是相對穩定的。肯雅的工業實力也算是三國之中最強的一員,儘管其農業產價佔GDP整整24%,但已經比其他兩國要少。現今肯雅面對的最大壓力是來自索馬里、數以十萬計的難民,他們將會為肯雅帶來沉重的經濟包袱。不過話說回頭,肯雅政府的反應是迅速的,譬如他們已經開始設想如何以小型漁業取代那些因土地貧瘠而無法耕作的農民,以及早在數月前已經開始增加谷物儲備以應付旱災。
偽善的西方
現在,我們必須問:究竟是誰要為這場飢荒負上最大責任?
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主流傳媒,它們都喜歡告訴我們這次飢荒是因為東非發生著六十年一遇的大旱災,好像一切都成了意外。按照這一個前提,我們當然不需要為東非災民付上任何責任,然後聯合國以及一眾慈善機構就可以正義凜然地說:「看見圖片了嗎?東非災民很慘很淒涼啊。各位有良心的市民,讓我們『伸出援手』,讓我們『救濟』他們吧。」
這根本就是狗屁不通的鬼話。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乾旱是導致降雨量減少、農作物失收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我們也不要忘記,連中學的地理教科書裡頭都教導我們打從綠色革命以來,人類的糧食生產量急速上升,今天的產量明明就多於人類的消耗量,問題並不在於糧食生產,而是糧食分配的問題。
就算再退一步不談分配問題,旱災只是意外,而飢荒卻是人禍──如果東非國家有足夠的科技、足夠的糧食儲備等等,飢荒將不會發生。因此,更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為甚麼她們都沒有能力應對旱災的爆發?是因為她們太窮、生產量太低,所以沒有錢買糧食、沒有足夠儲備應對旱災?最後,到底是甚麼原因使她們變得一窮二白?
回答第一及第二條問題,我們想想近年全球糧食價值暴漲便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答。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今年糧價將比上年將上升21%,而且全球糧食總支出將達1.29萬億美元,是歷史上的新高。為甚麼糧價會暴漲?西方國家的投機炒賣便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當糧食變成商品,它們被允許在期貨市場炒賣,一眾遠居於紐倫港的金融交易員又怎會放棄如此良機?大量投資湧入期貨市場,使糧價大幅上升,然後再透過高賣低買賺取差價,完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越多買賣就越來越貴,越來越貴就越能賺錢,越能賺錢就越多買賣,無窮無盡的循環。最終,受損的便是那些無力購買糧食的窮國。
回答第三條問題,歐美必須要為他們負上最大責任。追溯歷史,上述三國本來就是歐美的殖民地,其剝削之赤裸相信不須在此詳述。以解殖以後來說,先論索馬里,92年美國以人道主義為名軍事介入索馬里,命為「恢復希望行動」,亦即我們在黑鷹18小時裡見到美國大兵被黑人壞蛋殺戮的那場戰役。後來美軍失敗了,便支持索馬里成為一個混沌而分裂的國家,以扶植弱小的新政府方便操控。如此一來,就算美國得不到索馬里的石油,誰也一樣得不到,在戰略上是有利美國的。[註一]另一方面,埃塞俄比亞及肯雅都設有美軍基地,今天她們已經成為了歐美的附屬。在06至09年埃國更被美國煽動介入索馬里內戰,其損失要是放在其他方面,埃國應有更好的發展。
結語
究竟身處地球另一角落、每天飽吃終日的我們應該以甚麼態度去面對這些人為的苦難?我們又是不是看見非洲飢民很可憐,覺得捐幾百蚊就當作完成任務?
不。將問題馬上道德化,變成一些有沒有人道、有沒有良心的問題將會妨礙我們真正的理解。我們更應該追問是甚麼原因導致今天的局面,以及到底我們能夠怎樣根治這些問題,而不是施捨一些同情心便一切作罷。
毫不諱言,小弟寫這篇文時遇到的困難是極大的(如有錯漏歡迎指責),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找到非洲飢荒的資料,連圖書館裡可用的資源也甚少。從此足以窺見,在大眾眼中非洲仍是一個神秘之地。到底,我們何時才能擺脫對非洲貧窮、落後、戰爭、原始的偏見,然後正視非洲的問題本身?漫漫長路矣。
[註一] 在這篇訪問裡,Mohamed Hassan利用混沌理論解釋美國在索馬里的戰略。見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598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左翼風情畫】無本生地——移民是如何紮根的
文︰區刀
在今日,每天有二十萬人從農村移居到城市。這種現象並非第一日發生,而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逐步都市化的結果。由十八世紀的倫敦和紐約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孟買和伊斯坦堡,移民一浪接一浪地湧入城市。據估計,到了2030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將首次超越農村人口。現在讓我們看看移民如何在城市落地生根。
建屋自住
移民一文不名來到城市,難以負擔高昂的租金,便四處收集木板和鐵皮在並非他們擁有的荒地自建居所。隨著收入增加,他們慢慢改建原來看似臨時搭建的木屋 —— 每次只換一面牆或天花板,甚至幾塊磚頭;然後再在上面加蓋一層,兩層,三層。經過數十年,原來的寮屋區已變得和舊城區無異。在全無政府及發展商的計劃之下,城市就這樣自行生張。
形成社區
解決住屋問題後,移民怎樣生活?就業方面,他們不是在舊城區從事低收入工作,就是自行在住處開食檔,擺賣等。由於沒有什麼積畜,無法在銀行借錢或開戶的移民自行組織某種儲蓄合作計劃,每人每月存入固定金額,並以極低息率貸款(1-2%)給有需要的成員。至於水,電和電視接駁?別忘了寮屋區是建在荒地上的,沒有鋪設電纜和水管。因此這裡使用的水,電和電視接駁都是偷來的。
併入城市
數十萬人的住宅區,不論怎麼說都是一個很吸引的市場。當寮屋區發展得頗具規模時,電力公司和電視公司便開始鋪設供電及訊號網絡。舊城區的連鎖商店,如快餐店,藥房和超市都在那裡開分店。原本由居民經營的小商舖漸漸被外表時髦新穎的大企業取代。同時,寮屋區因租金較低,做生意不受規管甚至不用交稅(因為沒有法定地址),因此也有城裡的人反過來搬進去生活。
另一邊廂,政府也不會袖手任由寮屋區無止境地發展。一方面因為無法在寮屋區徵稅,另一方面受到商家的壓力,覷覦土地改作有利可圖的地產項目。而舊城區的主流傳媒亦往往將寮屋區描述為衛生情況極度惡劣的罪惡溫床,製造一種「需要改變」的輿論,而「重建」及「安置」是政府主要的取態。公共房屋就這樣出現了。
但公共房屋與那些無意中建成的社區大大不同。一,每個單位的面積都是固定的,無法任意改建;二,社區的空間由中央管理下,居民無法自由地開業營生。換言之,「重建」及「安置」雖然為居民解決了居住和衛生問題,卻將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間,人際網絡以至收入來源都破壞了。
至此筆者不會因此立即斷言重建對居民有弊無利,卻希望讀者想想,怎樣的重建才能真正改善居民生活,政府及居民在這裡又應擔當怎樣的角色。
延伸閱讀
Robert Neuwirth, Shadow Cities: A Billion Squatters, A New Urban World, 2004.
Doug Saunders, Arrival City: How 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istory is Reshaping Your World, 2010.
作者簡介
區刀,中大畢業生,主修物理系,左翼學會成員。行事神出鬼魅,以長髮為榮,常常以留下長髮作為曾經存在的根據。鄙視Facebook此等資本主義的道兒,希望從反Facebok中解放人類。區刀,亦即勾刀,可能已經老去,新的區刀不再是勾刀,而是鐮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