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ary
上星期偶爾和朋友聊天,說起自己很久也沒有行街、買衫、娛樂。對食物也沒什麼大要求,能吃下口能吃一頓飽則可。我朋友立即回應了一句:「你真的很像一個苦行僧。」我不禁苦笑反問一句:「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還說甚麼苦行僧?」
的確,比起其他香港人來說,我確實沒有花太多錢在日常消費。但老實說,作為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的香港大學生,我的生活已經比一些朝不保夕的基層市民好得太多,更不用說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
反問一句,大家平日閒時花最多時間在甚麼事情上?相信也離不開行街、上網、看電視。三者究竟和消費文化有甚麼關係?三者究竟有甚麼共通點?
不錯!就是充斥著廣告、廣告和廣告。當你在街上行走,看到最多的除了行人就是廣告;當你在煲劇的時候,可能每十五分鐘就會插入廣告;更甚者當你在上網玩facebook,不同的角落也會出現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的廣告。
我說的這些廣告,是那些無時無刻都在引誘、呼喚、挑起我們消費慾望的商業廣告。我們平常聽到的訊息,都不外乎要我們要不停地消費。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多消費,經濟就會好。經濟好時要消費,經濟不好的時候更加要消費去刺激經濟。我們通常也認為消費可以帶來快樂,平日遇到不開心我們會去散心。不論是食飯、行街、睇戲,都是在消費。細心一想,其實我們現在的消費,著重的不再是商品的實際用途和自身的需要,而是商品背後的帶來的虛榮感及對慾望迅速的滿足。消費的對象也不再局限於一個商品,甚至可以是空間
(例如在starbuck喝咖啡不是為了咖啡本身而是整個空間帶來的氣氛)。這種對慾望的不斷追求,可以自由地行使選擇權的快感,讓我們不斷沉溺於消費當中而不自知。
大家可有想過,為甚麼社會要不停鼓吹我們消費?因為對於資本家來說,我們的消費能夠服務他們的利益,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同時把我們的工資再次奪去從而累積資本以應付下輪生產。最終,我們消費的意義,都是在於維持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
作為一個人,說自己沒有慾望也是騙人的鬼話,無論是清教徒或是苦行僧,也許亦只能夠把個人的慾望壓到最低。我們不是要全面否定慾望,沒有慾望的人只能夠是一個機械人。也不是說個人對慾望的一定控制,絲毫無助於解決消費主義帶來的種種問題(例如欺壓第三世界國家工人、破壞環境、浪費資源)。不過,我必須要指出,若不從制度入手,單靠社會個別人士的苦行和努力,是很難解決整個問題。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資本家為了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一定會不斷挑動和放大我們的慾望去消費。
作者簡介︰
新晉左膠一名,政政系二年級生,副修哲學和社會學,現沉迷於研究資本主義與文化及空間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