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dward、寶
「高中及專上教育亦逐步普及:我們預期在未來兩年內,適齡人口組別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年有機會修讀學士學位課程,連同副學位學額,修讀專上課程的青年人將近七成。學生資助計劃亦已不斷完善,確保沒有學生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升學。」
梁振英
在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裡頭,與我們及下一代息息相關的大專教育政策實在著墨不多,而且一如所料沒有什麼大變動。就正如施政報告內文所言:「教育政策應進入鞏固期,不作重大的政策改變,讓持份者休養生息。」休養生息四字,十分動聽。但若果我們細看施政報告有關教育政策的內文,就不難發現梁特首的「無為而治」是維持現存千瘡百孔的大專教育體制。譬如說,就大學學費、學士資助學額、大專教育私營化這些重要的議題,施政報告絕口不提。這意味著大學生每年仍要為學費疲於奔命,而升不到學士的學生就要在不受政府規管的學店讀書。本文希望透過分析大學學債和大專教育私營化這兩個面向,從而點出香港政府跟私營學府在教育這一環壓迫學生的情況,讓讀者明白改革大專教育之必要。
推你入Non-mean債網
就讓我們先由大學學費和資助計劃談起。可能會有人會說:
「每年學費42100又有咩好怕喎?申請grant/loan咪搞掂囉!」無可否認,申請專上學生資助計劃的大學生是多不勝數。我想諸君也體驗過在富爾敦樓排grant/loan排到腳軟的經驗。不過,我們得弄清一點:貸款(loan)是要繳還的,而助學金(grant)才是真正免除了學生的學費負擔。
現時學生資助辦事處的資助計劃,是分兩條隊。一條是「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即所謂的Non-mean,它是不會給予學生什麼助學金;另一條是「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即是要你呈交父母屋契、資產、月結單那條隊,這條隊才可以申請助學金。而實情是,「經入息審查助學金或貸款」計劃是設了不少關卡和門檻,將不少學生拒諸門外,就讓我列舉一些情況:
1.年滿廿六歲卻沒有大學學位的職場人士。學資處是不會給予他們助學金繼續進修,他們只能靠自己的積蓄供自己讀大學。然則學資處是在剝減高齡人士在大學進修的機會。
2.父母有一定資產的學生。在學資處的審批算式,家父家母的資產就等同子女的資產。一旦兩老以小生意或者是揸自己買的車維生,子女幾乎肯定不會獲批助學金。但如果他們生意失利債務纏身或者他們不願供養子女上大學,他們的資產卻仍然會被學資處計算在內,子女最後也得「自己供自己」。
3.父母不願呈交入息紀錄的貧苦學子。假若父母嫌手續太繁複,或者他們與子女的關係惡劣,這班拿不到父母銀行月結單的學子就得立即背負三至四年的學債。
遇上上述三種情況的學生,他們唯一可以做的除了不斷搵補習做part-time賺錢,還得同時向政府借Non-mean交學費。換言之,他們就是要用者自付。而在大學四年制下,這班大學生就得立即墜入債網,背負四年的學債,盛惠至少十六萬八。他們還loan的慘況,相信不難想像。
借錢交學費跟剝削和維穩的共生關係
或許你會質疑上述三種情況的大學生之數量不會十分之多,不過可以確定,借Non-mean的大學生數量實在不少。根據去年財政預算案和去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簡稱UGC)的文件,在10/11年度,申請Non-mean的數目達34143宗,而教資會資助課程整體學生人數就有74588個。屈指一算,事實上有一半大專學生有需要借Non-mean。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作為大學生──可能會直覺地認為,借錢交學費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假如你了解身處美國的大學生的狀況,你就會明白借錢交學費的大專教育模式是可以很恐怖的。
根據美國大學入學與學生成功協會(ICAS)的數據,2011年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背負2.66萬美元(約20.6萬港元)學債。還清學債,大學生可謂任勞任怨,他們在快餐店打工早已是司空見慣。更有不少賺取廉價薪酬的大學畢業生為了還學債,不惜節衣縮食,只靠營養補充飲料及蛋白棒維持能量。
宏觀而言,借錢交學費的大專教育模式絕對是剝削和維穩的工具。一方面,老闆可以恃著大學生急需工作的關係,壓低他們的薪酬。另一方面,大專生為了還清債務,一畢業就必須立即「撲水」,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學債何其多收數無甩拖
更甚的是,美國政府於2005年修訂破產法,規定破產不會解除學債。這等於保證放貸機構一定能收回學債。美國各私營金融資本自然不會錯過這一大塊肥肉,更大肆向學生推銷信用卡,放貸時遂毋須考量學生還款能力,頻頻濫批。這個情況,是不是叫我們聯想起在入學時,一大班恆生和東亞的職員在文廣向你夾道歡迎的光景?
誠然,美國和香港的學債危機還有一段距離。不過,兩地在處理學債的手法也有相似的跡象。近年,由於大學生拖欠學債的情況日益嚴重(截至10/11學年底,拖欠還款率約為13%
,涉款超過二億),學資處也出了不少對策收回欠債。當中已經實施的包括將個案交予小額錢債處,以及由律政司追討欠款。而其中一招尚在考慮階段的,就是將拖欠者資料交予信貸公司跟進。這個政策何時實行,私營信貸公司會不會跟黑幫聯手追討欠款,尚是未知之數。不過,這種公私營合作由「貴利」直接協助政府收數的套路,明顯是要迫使學生在信貸公司的威脅下,準時向政府連本帶利繳還學債。一旦學資處將收數的權力交予信貸公司,揹著學債的工人子弟幾乎肯定是走投無路。
避免學債攻略:加稅
無論如何,兩地的共通之處都在於政府想避免承擔高等教育的責任,繼而將費用轉嫁給學生。所以,我們得認清一個真相:學債絕非個人問題,我們揹學債只是因為政府不願大幅增加教育開支。政府只是不為,而非不能。培育一個四年制學士生約需93.2萬元,只要政府向富人加1%利得稅,這109億的財政收入就可以每年增加12000個大學學位,且學費全免,連排grant/loan都「慳番」。
在香港社會,抽富人稅減學費或者免學費大概會被標籤為妙想天開,但放在歐洲大陸卻是常識。在去年年中,歐盟文教總署彙集了歐洲34國高等教育學費概況。報告顯示,奧地利、芬蘭、希臘、挪威和瑞典的碩士及學士課程都是學費全免的;塞普路斯(Cyprus)、馬爾他(Malta)及蘇格蘭亦同樣免了學士課程學費。至於德國,就有14個省份免學費,只有巴伐利亞等三個省份會收學費,上限1000歐元。法國的學士課程也同樣收學費,不過學費則限定為177歐元一年。
上述的歐洲國家可以減學費或者免學費,絕不是偶然。這是基於二戰後,當地的工人階級的運動強勢,迫使政府要抽富人稅減實行福利,而減免學費就是其中一環。當然,我們也不可無視近年各歐洲政府跟工人子弟的階級鬥爭:自金融海嘯以來,各國政府都將庫房的錢轉移到資產階級的口袋,結果導致財赤,要大加學費。反觀香港,若果我們不反抗,我敢擔保香港政府只會繼續現行的教育政策。那時就真的難保大學生血償學債這些新聞會有一天在我們眼前出現,事關香港政府自回歸以降,已製造了龐大的學生借貸需求。
這筆帳,就得從大專教育私營化的歷史談起。
大學之道,在私營化,在多收生,在加學費
2000年,前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裡倡議在十年內將專上學額加倍,「讓香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達到百分之六十」,配合「知識型經濟」,而這個目標在2005年已經超額完成。可是,教資會資助的學士學位數量卻所增無幾:在02-03年,教資會資助的學位課程學額有14,829個,到11-12年則有16354個。在這十年間,青年人入大學率只由17.7%增至約19%,至今仍不到20%,相信將來也不會大幅增加。
政府左手不斷推高等教育普及化,右手卻不擴充資助課程學額。這在在解釋了為何近十年,副學士這個畸胎會不斷增生,社區學院不斷自我複製的情況。如果梁振英所言屬實,剩下來近50%的青年人將來就必然會被政府推入私營化的大專學府,或曰學店。這班被推進學店的青年跟一般大學生相差無幾,他們都是要借錢交學費。不同的是,他們大部份都得不到政府的助學金,比我們背著更重的學債。
你可能會問,為何稱自資院校為學店?答案很簡單,它們跟商店和補習社可謂沒有分別:都是跟隨著商業邏輯,都是不受政府干預,都是暢行無阻地加學費,賺到盡。事實上,自資專上教育的全日制課程數目,由十年前84個增加至今個學年的532個,就讀的學生人數去年更超過7萬人。從以下的一些數據,便可得知這些自資課程如何昂貴,如何為自資院校帶來巨大收益:
院校 | 每年學費(修讀年期) |
理大香港專上學院 | $50000–$60,000(2年) |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 | $50000–60000(2-3年) |
珠海學院 | 約$55000(2年) |
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 約$50000(2年) |
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 | 約$50000(2年) |
嶺南大學社區學院 | $50000(2年) |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 約$47500(2年) |
恆生管理學院 | $45000(2年) |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 $40000–$50000(2年) |
從表中可見,大部份課程需修讀2年,平均學費亦要10萬。付出這麼高昂的學費,背著這麼沉重的學債,換來的卻未必是優質的教育。早前嶺南大學的社區學院嚴重超收學生,許多配套設施不足,如屯門本部的課室不足,許多學生須調離本部上課;英文科因老師不足而被迫取消等等。嶺大超收事件大概不會是個別事件,如果學生不向學校和政府施壓,各自資院校只會更有恃無恐超收。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縱然教育質素成疑,仍有8間自資院校在上年年底決定於新學年加價,加幅由2%至11.8%不等。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在這「大市場,小政府」的大專教育政策底下,貧窮學生面對的困境自然可想而知。前陣子,香港教育學院進行了有關本港大學教育機會公平性問題研究。統計除了顯示有錢學生的入大學率比窮學生高三倍有多,還顯示有近三成出身寒門的學生很多時都要投入專上課程(即非八大院校的資助課程)。
2011 | ||
住戶收入 | 貧窮線下 | 最高10% |
入讀大學比例 | 13.0% | 48.2% |
就讀專上課程比例 | 30.0% | 23.6% |
雙失 | 19.2% | 7.7% |
這麼多貧苦學生仍「心甘情願」受學店剝削,大概可以理解。因為在這個大學生氾濫的年代,沒有一紙大學証書,真的很難找到收入較好的工作。套個比喻,副學士就好比一件商品,你不買就註定在市場失去競爭力。結果,窮家學生為了擠身大學,即使學費高昂、課程質素惡劣、認受性低,仍會借十多萬去學店買一張「砂紙」。
學生如此無助,要被迫買「砂紙」,正好體現出政商一體如何在教育這一環壓迫我們這班無產者。政府不願肩負普及大專教育的責任,增加資助學額。繼而學店就完好無缺吸納了剩下來的學生,視之為生財工具。最後,借貸機構就向他們招手。整個學債迴路在教育市場化的脈絡下實在是滴水不漏。
總結
最後,大概會有人認為,大專生借錢交學費,只是買一個向上流動的夢想。但夢想終歸要有物質基礎。大學作為「向上流動的階梯」至今已是一個迷思:不同於八十九年代,大學生早就不是什麼天之驕子,而是未來的工人階級。現時大學生起薪點的中位數只徘徊於一萬多,扣除了租樓和家用,還是甚麼「中產」嗎?
如以上所言,對大多數人而言,花錢讀大學,就像一個極其昂貴的保本基金。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裡頭,絕大部份學生都無可奈何要參與這盤多數「蝕本」的投資。
有賺當然就有蝕,虧本的是我們,大贏家則肯定是政府和學店。現在香港的大專制度,與其說是青年晉身中產的階梯,倒不如稱它為階級複制的機器和吸財的工具更為合適。即使能被八大取錄,也不見得可以免除任何經濟壓力輕鬆畢業,事關學生資助計劃早已關卡重重,要我們墜入政府和銀行的債網。如果學生不能入大學的話,他們被迫投向毫無監管的學店。他們與我們一樣,都要揹學債,都是背著同樣的命運,但他們的債一定比我們更沉重,情況一定比我們更堪虞。要緊記,香港政府從來有能力向資本家開刀,將他們部份榨壓的民脂投入教育這一環。他們不為,只是因為沒有群眾壓力。
手執著學生報的你,可能很慶幸可以逃脫覺揹學債的命運。然而,堅負學債的人還多的是,而且仍會繼續膨漲。他們是不是你的同學朋友、兄弟姊妹,甚至是你將來的子女,我無從知曉。但只要一日政府不縮減甚至廢除學費,一日不增加資助學額,他們受學債奴役的烙印是不會消失的。
1.《二零一二至一三年度財政預算案》
http://www.budget.gov.hk/2012/chi/pdf/chead173.pdf
2.《教資會年報2011-12》
http://www.ugc.edu.hk/big5/ugc/publication/report/figure2011/pdf/table00.pdf
3.無可置疑,是有學生借Non-mean去投資,但借錢交學費的學生是佔一個重要的比例。
4.〈學資處提10建議防濫借拖欠 大專生貸款擬限30萬〉,《大公報》,2011-11-09。
5.方志恆︰〈為何愈派糖社會愈不滿?〉,《明報》,2013-02-01
6.〈再有3間自資院校加學費〉,明報,2012-12-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