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左翼風情畫】香港人,請跟德國佬學習
文︰區刀
談到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大家可能會立即想起皇馬球員奧斯爾,或是帕慕克筆下流亡法蘭克福的潦倒詩人。同樣是土耳其人,同樣在德國——兩者都指向五十年來土耳其人在德國落地生根的歷程。
二次大戰後,土耳其面臨嚴重失業問題;另一方面,人口大幅減少的德國急需人力重建。土耳其政府因而建議德國聘請土耳其人,一舉解決兩國的問題。自1961年10月,約七千名土耳其人透過「勞工輸出協議」移民德國之後數十年,透過就業移民和家庭團聚移民德國的人數激增。到了今天,約有250萬有土耳其人在德國定居,佔總人口3.4%,其中約40萬人在德國土生土長。
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打算長居德國,因此當初每逢經濟衰退都有大批土耳其人回國。直到1973年開放親屬因家庭團聚移民,2000年時讓土耳其人在德國所生子女自動成為國民的政策轉變才讓更多土耳其勞工決定留下來。這另一方面也顯示德國人逐步接納當地的土耳其人為他們的一分子。
土耳其人要融入德國社會並不是沒有困難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承認,在歐洲定居的外來移民至今仍無法融入社會。主要問題在於,移民往往被要求單方面改變生活習慣來適應當地生活,僱主亦將移民劃入特殊類別而不當本地人看待。被邊緣化的移民因此組成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社群,更不利與當地人交往。
但這不代表兩地人的融合過程是種靜態的等待或必然的對立,而是政府與民間在文化教育需要落力,儘管過程極為緩慢。經過五十年的共同生活以後,本土—移民的區隔已逐漸拉近,越來越多德國人開始學習土耳其語作日常溝通。近年土耳其裔的教師,電影導演,演員以及代表德國的運動員亦不斷增加。
表面看來香港的情況與德國驚人地相似——同樣由於一方急需勞力另一方要解決失業問題,輸入外傭的時間相若(香港為40年),人口比例也相近(3%)。但兩者根本上的分別在於香港從一開始就取巧地不讓外傭有機會成為市民。很少看到有「協助外傭融入香港社會」的說法,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他們做完就走理所當然。這種心態在最近市民對外傭居港權的激烈反應中表露無遺。
對外傭的歧視並非個別事件,而是香港社會歧視少數族裔的眾多事例之一。在工作上,南亞裔人士的薪金往往較華人為低,僱主亦會利用言語不通而作種種剝削。經過十多年才完成立法的種族歧視條例實質效力亦極為薄弱,無法防止此類事件。在生活上,南亞裔人士仍飽受不友善的對待。這一切都顯示港人對少數族裔的態度強差人意。在心態和具體政策兩方面,我們可從德國五十年的經驗中學到什麼?
作者簡介
區刀,中大畢業生,主修物理系,左翼學會成員。行事神出鬼魅,以長髮為榮,常常以留下長髮作為曾經存在的根據。鄙視Facebook此等資本主義的道兒,希望從反Facebok中解放人類。區刀,亦即勾刀,可能已經老去,新的區刀不再是勾刀,而是鐮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